16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,只用了不到一夜就拱手相让,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给世界带来的第一个“震撼”。三十万东北军面对区区一万五千日本关东军,居然没有还手之力,这当中的猫腻究竟有多深?到底是中日实力真有天壤之别,还是另有隐情?有人说,张学良是识大体、保全实力,也有人骂他千古罪人。现在回头看,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,他的决定是聪明还是怯懦?今天我们扒一扒这段历史,看看真假之间,还藏着多少我们从没注意过的细节。
每逢提起九一八事变,必然会掀起一场“张学良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”的争论。有人捧张学良,说在日本狼子野心、武器精良之下,他放下大男子主义,选择让国民少流血,打起了“战略保留”的大算盘。可反过来看看,黑龙江马占山都能靠三千杂牌兵,拖住装甲火车横行的日军两周,张学良的三十万军队像年夜饭上的馒头,一哄而散没剩下几个。这大伙细想,是不是有点不对劲?蒋介石一句电报,真能让东北王连自家地盘、父仇、祖坟都不要?还是背后还有谁在打小算盘?这件事就像温水煮青蛙,越扒越让人心惊。
可风向马上又转,一部分人坚信局势已非当年,国际间各方角力,国弱兵贫——张学良即便拼死抵抗,难逃被吞并下场。可事实真是这样么?我们今天翻翻那些尘封的旧账,看看真相是不是比“投降论”更复杂?
剖开九一八事变这只“洋葱”,发现每一层皮都藏着不一样的味道。官方说法是:张学良听命于蒋介石,不抵抗命令执行到底。从表面看,这理由挺硬气。可民间有话,狗不理还得看主人是谁。彼时张学良虽然一口一个服从中央,其实根本就是割据一方、军权在握的东北王。缺地盘?不可能。对蒋介石多听话?那更算不上。到底是为大局着想,还是只想保住自己的实力?看着满腔热血的东北士兵无声离开,老百姓个个拍桌子问:咱真没法打吗?就算打不过,难道就该连开一枪的机会都没有?街头巷尾、茶馆酒桌,一时众说纷纭——有人感叹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也有人痛斥“这不是忍辱负重,是顶门楣的怂货!”代入当时东三省家家户户的人,谁都希望起码有个硬气点的说法。
表面上,东北丢了,仿佛大局已定,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短暂的死寂。有人说,没了生灵涂炭,少了家破人亡,这样的退让其实是一种“智慧”。不少支持不抵抗的人振振有词:以夷制夷才是中国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因为在那时,世界列强在中国设有各种势力范围,列国互相掣肘,只要等着看日本“吃相难看”,等英美出来撑场子,东北说不定还能要回来。历史好像也确实有这样的成功先例:甲午战争里,俄法德三国“干涉还辽”,不是硬生生逼日本吐回去了辽东半岛?再看1905年日俄战争,俄国和日本为争东北打得头破血流,最后日本刚拿下地盘,西方大国又使了坏,东北再次易主。张学良押宝国际社会干预,在当时看着也不完全是异想天开。
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?日军占了东北,国际联盟除了几句口头谴责,连个像样的制裁都没甩过来。看似一潭死水,可东北老百姓心里的愤怒和失落,却像锅底慢慢压着的火,随时可能爆发。支持不抵抗的人觉得按兵不动能换来日后的“以逸待劳”,可反方的控诉就像刀子,扎进张学良名声的骨头里——这难道不是直接坐视百姓被人鱼肉?
局势说静不静,说乱不乱。这时候,一个颠覆认知的事实横空出世:九一八后的一个月,马占山只有三个团,装备比抄家伙都无语,仍然在江桥战役中生生把日伪三万多人顶了半个月。这打脸打得啪啪响。再加上那时候日本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,军阀们也亏得是失业人口闹革命,所谓皇道派、统制派内斗得你死我活。日本远没有能力全面蚕食中国,派一万五千人北上,并不代表日本能“全家出动”。更离谱的是,1932年,上海淞沪抗战,蔡廷锴的五万人愣是撑了日本海陆军七万人的猛攻三十多天。这19路军的条件甚至远不如东北军,有的装备还停留在“清朝水平”。比一比,这不是一场谁比谁更胆小的戏码?而是有人敢豁出去,有人顾前顾后——士兵们不是不能打,只是没给机会。如果当时张学良没有选择“甩手撤”,而是带着三十万老家兵往死里拼,少说也能把关东军逼出好几层皮。现实就是这么讽刺,“不战而退”成了日军全面侵华的绿灯,错过这次硬气,后面兵败如山倒。
等到马占山、蔡廷锴的血条各自降到零,东北已经成了历史教科书上的“丢失领土”。但表面的平静下,已埋下更难解决的后患。日本见东北搞定得太轻松,国内“皇道派”军人情绪像打了鸡血,反对一步到位侵略中国的“统制派”没了市场。从九一八以后,日本内政就走上了军事激进的窄路,侵华规模空前。更麻烦的是,张学良彻底失势,东北军群龙无首,士兵一下子成了“没家可归的人”。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始终没下文,国际联盟的谴责纸老虎般飘散在风中。后来的中日全线开战,已没有了两年前的战略纵深,结果是谁都知道。
就在这暮气沉沉的时刻,大家忽然发现,还可能想错了一步本。历史地看,东北自古就是列强拉锯之地:沙俄、后来的苏联,都虎视眈眈。1931年,苏联对东北野心不减。假如张学良硬挺着熬下去,苏联大概率不会袖手旁观。那时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”,苏联自然要插手,搞不好中国能渔翁得利。再不济,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了日本人独霸的战利品。但问题又来了:引虎驱狼会不会又丢了东北?这时候,英美乃至全西方对苏联的恐惧,比对日本还厉害。只要苏联一有插手迹象,说不定西方会合力逼苏出局,东北也许还有回旋余地。
一轮轮磋商,没等到国际正义,却等来了更多混乱——中国军阀本就离心离德,外援靠不住,邻国更各怀鬼胎。正当你觉得一切塌到底线时,危机还在悄然升级。各方分歧越发明显,和解越来越难。
说到头,张学良非要把锅甩给蒋介石,却没看到自己最关键的问题:明明有三十万大军,资源、士气都在顶峰,结果偏偏选择了“等天上掉馅饼”。对不抵抗派来说,国际调停是灵丹妙药,历史经验哪怕再多一回,也未必浴火重生。看似高明,其实不过是做了“办公室里等下雨”的人。要真信列强能把东北捞回来,那还要军队干什么?而张学良的算盘打得再精,最后失的还是底裤。说他识时务?可没人愿意做失地亡国的聪明人。那些“临机决断”、“以夷制夷”的豪言,都成了后人调侃的段子。豪赌了一把国际风向,结果天没下雨,地里全是枯苗。嘴上为大义,心里装的是自家小九九。你说他忍辱负重、伟大无比,我还真该为他鼓鼓掌——鼓掌他“潇洒一甩”,把泱泱东北送成了他人衣钵,干得好,千古功臣!
再说句公道话,那三十万东北士兵、千千万万东北百姓的血性、希望、犹疑,哪个都不比统帅的算盘轻松。历史选错了一步,后面步步皆输,留给后人吐槽的段子却越来越多。
汇融优配-手机配资软件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-国内正规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